学院历史沿革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良好的办学条件,其前身是1960年的黑龙江大学经济系(由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生产力经济学主要创始人之一,熊映梧教授创建),1991年成立经济学院,2003年正式更名为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专业设置齐全、学科布局合理,跨经济学、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涵盖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三个一级学科,建有本、硕、博完整的学历层次培养体系。
学科建设
学院现拥有理论经济学一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与工商管理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国际商务硕士(MIB)、会计硕士(MPAcc)、金融学硕士(MF)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理论经济学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学院还拥有一个省级重点高端培育智库——龙江振兴发展研究中心;两个省级领军人才梯队——政治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学;两个省级研究中心——生产力研究中心、东北亚经济研究中心。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术队伍精干,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副高以上职称教师5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教授19人,副教授34人)。现有2人享受国务院特贴,2人获评“龙江学者”,4人获评黑龙江省“六个一批”专家人才,4人入选黑龙江新型智库高端人才库,1人获黑龙江省教学名师称号,1人获得黑龙江省优秀教师称号,3人获得黑龙江省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称号,6人获评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其中B类人才1人,1人获黑龙江大学教学名师称号,4人获黑龙江大学教学标兵称号,1人获黑龙江大学模范教师称号。
科研情况
学院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优秀成果一等奖、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高水平科研奖励80余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科技厅攻关软科学项目等省级以上科研课题100余项。
人才培养
学院现有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工商管理5个本科专业,其中经济学专业为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会计学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并于2023年通过澳洲会计师公会专业认证。
学院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教师多次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省级教学大赛一等奖、二等奖等高水平教学奖励。学院教学坚持“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注重创新”宗旨,秉持OBE认证理念,大力推进“新商科”教学改革,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学院依托与知名跨境电商平台企业的校企合作,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对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实验班,培养服务地方对俄跨境新商业的高端国际复合人才,“对俄跨境新商业高端国际人才培养项目”被评为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省部品牌培育项目。
社会服务
学院注重把经管理论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需求紧密地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参与了黑龙江省及市县“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的咨询和起草工作、黑龙江省中俄自由贸易区规划论证工作,以及“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哈尔滨新区规划、黑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起草工作;部分成员主持、参与了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智库专项、省发改委、社科联专项课题研究。2017年组建的“龙江振兴发展研究中心”被列为省级重点高端智库。2020年牵头组建黑龙江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加入全国高校自贸区智库联盟,同时与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各片区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24年组建新质生产力研究院,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撑。4人入选黑龙江省新型智库高端人才库,资政建议类成果多次得到省级以上领导和部门的批示和采用。
交流合作
学院高度注重科研、教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大力推进学院的国际化发展。近年来主办、承办国际性及全国性的学术会议10余次,派出多名教师赴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等国进行进修访学,通过多种形式与俄罗斯、法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多国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学者进行科研合作与教学交流。中法、中俄金融实验班分别于法国巴黎十大和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同时,进一步强化“专业+外语”国际化办学理念,现已设立“国贸+俄语”双学位实验班,正在筹建“经济+日语”实验班。